江西男子离家17年,最终杭州帮他找到家人
2019-06-19 17:29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我想家,想回家,我大哥叫刘永峰,弟弟叫刘继峰......”6月19日上午,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内,42岁的老刘终于联系上了分别17年的家人,可以踏上回家之路了。

今天是全国第七个救助管理机构公众开放日。上午,“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开放日宣传活动在主会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内和分会场江干区采荷街道公园同步举行。

除了受助人员现场认亲团聚,参观大爱寻亲展之外,到场公众还观看了央视12套拍摄制作的寻亲专题片《照亮归途》、新华社拍摄制作的中国网事·感动2018宣传片《失散者归途的灯塔》,并听取杭州市救助管理站规范化建设、寻亲工作介绍。

17年的坚持,终于帮老刘找到亲人

老刘2002年离家出走,辗转几个城市,曾有过多次被收容遣送的经历,在颠沛流离中精神受到刺激。

初到杭州,他在景区周边乞讨、挑衅路人并伴有暴力倾向,晚上就露宿在街头屋檐下,南星桥派出所把老刘送到了市救助站(当时叫“杭州市收容遣送站”),但老刘当时的精神状态无法沟通,尽管多次反复问询、查找,相关部门都无法确定他的准确身份信息。

2003年,老刘住进第一社会福利院,这一住就是17个年头。17年来,福利院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他刷牙、叠被、做操、识字......在6205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护理照料与家人般的感化下,老刘的智力得到了锻炼,也慢慢恢复记忆,愿意与人交流。

同时,市救助管理站与福利院一直没有放弃对他身份信息的查找。

除了照顾好老刘的日常生活起居,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时常留意老刘的细微异常言语和行为,希望能发现有关他身份信息的蛛丝马迹。老刘说了几句以往没有说过的话、写了几个从未写过的字、词,但凡在福利院掌握到一些有用信息,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都会赶去福利院甄别查询。

从救助管理站到第一社会福利院,来回2个小时的车程,救助站业务科的甄别寻亲工作人员在这条路上跑了17年。当年的工作人员已白发换青丝,尽管一次次失望而归,却依然替他执着地奔波在寻亲之路上。

今年3月,市救助管理站与福利院工作人员从老刘断断续续的回忆中,整理出了他的家乡是江西宜春高安市,经过与当地政府以及村委多方核实,最终确认了身份信息。此时,父母年迈,老父亲卧病在床,明天他将由市救助站派车护送回到家乡。

杭州人真好,这个城市也好

和老刘同样幸运的还有35岁的西北人小武。在杳无音讯半个月后,小武的父母和妹妹从甘肃赶到了市救助管理站和他团聚,准备带他回家。

小武是一个多月前来的杭州,在九堡一家私人企业做保安。6月4日,他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想去买点水果。

意外的是,他与水果店店家发生了争执,最终情绪失控......辖区派出所民警将小武送往市第七医院观察、诊断,初步确诊小武患有精神分裂症。

救助管理站业务科工作人员黄丽军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想确认小武的身份信息并帮助他联系家人。但小武防备心很强,不愿透露自己的任何信息。当问到小武家里是否有老婆孩子时,小武的情绪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以此为突破口,黄丽军最终确认了小武的身份并联系上了他的父亲。

小武的家人在办理认亲手续

“之前都有电话联系的,后面十多天一直联系不上,我们报警、找当地政府,甚至想过无数种不好的可能:他发生车祸了、被杀了,不在这个世上了......”认亲现场,看到笑呵呵的小武后,小武爸爸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杭州人真好,这个城市也好!”

帮助7000多名受助对象回归家庭

“老刘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离家出走后17年与亲人的分离,幸运的是遇上了杭州这座城市。我们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和第一社会福利院一直坚守,从未放弃帮他对‘家’的寻找。”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左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杭州民政人的职责和使命。

自2003年8月国务院要求收容遣送制度转变为救助管理制度以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万余人次,为8万余名来站求助者提供免费返乡车票,为7千余名精神疾病、重症病人等特殊人员找到家人并护送返乡,帮助他们尽早回归家庭。

今年1月-5月,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786人次,帮助返乡1134人次,切实维护了在杭最艰难、最边缘人群的基本生存权益。

如果您身边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指引他们来到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地址是西溪路870号,值班电话:0571-85227658,求助电话:110。

通讯员 | 潘辉 许征骏

( 作者:记者 濮小燕 编辑:李师礼 )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