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报业集团指导下,财联社发起2022元宇宙创新评选,聚焦各地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创新实践,推动元宇宙生态建设,助力新赛道、新生态的创新发展。
2022元宇宙创新评选评审委员会,邀请高校学者、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券商首席分析师、业界人士等共同组建。在此基础,评委会将发起财联社元宇宙50人智库,持续推出专家访谈与观点,聚焦行业创新与变革。
此外,为助力城市元宇宙创新发展,财联社将开启元宇宙30城探访,带领智库专家、投资机构、先锋企业、行业媒体实地探访,深度了解各地产业园区建设,助力元宇宙城市的建设发展。
本期访谈评委来自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邮政管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李晓龙
编辑 | 李梦琪
策划 | 郭楠
一、 什么是数字藏品?有哪些特征?您是如何理解数字藏品的本质的?其为何能够在国内发展起来?
数字藏品起源于国外的NFT,是NFT在国内政策及监管情境下的本土化产物。NFT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数字资产,能够通过智能合约来实现其所有权的转移,并通过区块链来记录所有权转移的整个过程。区别于同质化的法币、加密货币等,NFT更着重强调其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不可替换、独一无二等特性,数字藏品亦是如此。但相比于国外的NFT,国内数字藏品的金融属性被大大削弱,被更多的定义为一种数字版权作品。
数字藏品在国内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一定有其适配的土壤环境。如果说初期的发展是迎合了消费者的投机炒作目的的话,那在如今政策不断完善,行业发展日益合规的当下,
数字藏品仍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是其对于数字版权的确权和保护、以及对文化等实体产业发展的促进有着突出的价值。
二、自2021年下半年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后,国家对此的相关政策法规是怎样的?行业发展至今其政策导向又有何变化?
NFT自2021年上半年在国内开始萌芽,下半年获得飞速发展,彼时的国内市场效仿国际NFT市场,侧重其交易属性,导致市场泡沫虚高。2021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同时央行等10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尽管NFT与虚拟货币不完全等同,但接连两条政策的出台也暗示了国家对NFT交易炒作行为的打压,2021年10月,腾讯幻核APP与支付宝小程序“蚂蚁链粉丝粒”内页中,“NFT”字样全部消失,改为“数字藏品”。
之后,数字藏品市场在政策和行业的推动下逐渐合规化发展,2022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2022年6月30日,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下,近30家机构联合发起《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反对二次交易和炒作、提高准入标准。众多数字藏品平台自此关停了二级市场相关功能,行业进入一个缓慢出清的阶段。
另一方面,数字藏品在数字文创领域的版权认证、确权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数字藏品+文化产业”成为探索数字藏品在中国发展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所以总结来看,面对NFT或数字藏品这一新兴事物,政策导向一方面遏制了其原有的金融化属性,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在数字文化领域的突出性作用,去粗取精,
使得数字藏品以更加合规合情合景的方式获得中国式的发展。
三、 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如何?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您能否结合一些企业案例阐述一下?
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以实助虚”的1.0阶段和“以虚助实”的2.0阶段。在数藏1.0时代,主要模式为实体艺术作品或IP作品等数字化并上链后进行售卖和交易,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虚拟产品的售卖获利,发售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行方的既有影响力。在我们发布的《2021中国NFT产业白皮书——数字藏品赛道为行业领跑》一书中,对数藏1.0阶段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截止到2022年3月,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大约有200家,一级市场总规模累计达到2亿元,累计发售项目达1500个。彼时的头部企业以互联网大厂旗下的平台或行业早期入局者为主,比如阿里的鲸探、腾讯的幻核、京东的灵稀、唯一艺术、iBox等,行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二八定律”,尾部数量众多的小微平台在竞争中缓步前进。
但随着
政策对数字藏品交易属性的约束以及市场泡沫的逐渐消散,行业步入“以虚助实”的转型期
。数藏2.0时代发行方和用户也不再以数字藏品本身的交易和直接获利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借助数字藏品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比如促进实体产品销售或增强企业影响力等,其主要模式也转变为购买实体产品赠送数字藏品、参与活动免费领取数字藏品或购买数字藏品后给予与实体产品相关的权益等形式。数藏2.0时代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发展,预计2022年底将达到3.8亿左右,在竞争格局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央视、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一批央媒纷纷设立自己的数字藏品平台,并在行业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国家对于探索数字藏品在中国可行性发展道路的认可。
四、政策驱动下行业进入“以虚助实”的转型期,未来的数字藏品市场有哪些具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前景如何?
目前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上面多次提到的
助力文化数字化
,另外一个是
赋能品牌营销。
数字藏品助力文化数字化是政策导向,也是数字藏品在中国最被认可的一个发展方向。近来,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等传统文化类数字藏品颇受市场青睐,数字藏品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能够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为文化数据的确权与交易提供方法论,推进文化数字化各领域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为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工具。
数字藏品赋能品牌营销是市场导向,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寻求数字营销的一个新渠道,而这也是我们今年白皮书所主要追踪的方向。数字藏品本身具有营销成本低、关注度高、社交属性强等特点,是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营销载体,通过与实体商品结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交易体验,在营销获客、品牌传播、商品销售、建立私域流量等方面形成助力,从而真正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五、在数字藏品之后,您认为NFT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应用场景?
NFT和区块链在未来的生长空间非常广泛,只不过数字藏品首先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了,而数字藏品带来对NFT的技术、人才以及关注度的积极作用,也将加速其他领域的区块链建设。我认为在接下来,NFT以及区块链会在两个领域全面应用甚至重构商业模式:
首先就是
知识产权领域
,在与NFT进行耦合之后,包括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传播、流通、价值回归都将极大程度上的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侵权风险;
另一个就是现在互联网平台或应用的
“元监管”领域
,元监管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监管“他们的监管”,因为当前互联网平台或应用具有大量数据和用户,所以平台和应用需要进行用户行为等监管,而有关部门需要监管平台和应用所实施的监管行为,但这项工作在过去可操作性不强、成本也高,但未来通过监管部门建设联盟链等方式,使所有互联网平台或应用的关键数据上链互通,从而为平台或应用的监管提供极大的便利和强制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上海报业集团指导下,财联社发起2022元宇宙创新评选,聚焦各地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创新实践,推动元宇宙生态建设,助力新赛道、新生态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