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南路长度数倍于思明北路,约2.7公里,途中穿过中山路、镇海路、碧山路、蜂巢山路等,止于厦门大学,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厦门市区最长的道路。
思明南路沿线老街巷留存不多,从起点往南,两侧先是一段骑楼店面,越过中山路,左边是中华城,右边是老虎城和定安商场,不少街巷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以中华城为例,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令12条街巷完全消失,包括石圣王巷、周宝巷、黄厝巷、丁仔巷、广平巷、普佑街、下井巷、刺皮巷;而仁安巷、马箭巷、台光街等,仅剩1个门牌号,名存实亡。
位于原普佑街的黄氏宗祠坊额,刻有民国五年大总统(黎元洪)题褒孝子黄传昌的“孝阙增光”四字,以及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厦门道尹陈培锟所题的楹联,这些题字有幸得以留存。
今天思明南路与镇海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西北面是厦门海景酒店,西南面是思明区青少年宫,东北面是中华城,东南面是新建商品房。古时,这一带有条竹仔河,河边竹林清幽。竹仔河流经青墓山,在青墓山与鸿山之间建有镇南关关隘。明洪武年间,周德兴奉命建筑厦门城,同时为抵御外侵,建了这个关隘,位于鸿山山腰缺口处,地势险要,是厦门古城通向厦港海边的唯一通道。
镇南关关门题有“南国保障”“闽海屏藩”字样。那时,厦门海滨群山连绵,从城中通往厦港玉沙坡,唯有从镇南关通行,再出海远航行走路线从厦门古城途经今中华城,再经思明南路与定安路交叉口,然后经过思明南路与镇海路交叉口,过了竹仔河,便到镇南关。
镇南关周围景色迷人,引来无数骚人览胜。乾隆年间,厦门诗人张锡道:“昨夜鸿山雪片稠,携童晓望兴难留。一壶薄酒驮驴背,几点疏梅挂枝头。”从诗中看出,冬日厦门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镇南关遗址附近有鸿山寺,厦门旧八景之一“鸿山织雨”奇观就在寺前,每当风雨交加时定会出现,寺后有1622年福建都督徐一鸣“攻剿红夷”的题名石刻。鸿山海拔约百米,耸立厦门岛南端,山上有郑成功屯兵的嘉兴寨,石刻“嘉兴寨”三字相传为郑成功手书。
鸿山公园旧大门位于思明南路421-423号之间,不容易为市民所注意,因为相隔200米远处的“鸿山公园”新石刻太引人瞩目,人们记住了这一个新门面,在寿山路与思明南路交会处。
公园新旧门面都位于大生里路段。传说光绪年间,官府目睹镇南关满路荒废,就驱使一些情节较轻的犯人到这儿种树,主要种植大柳,属落叶乔木,树高枝细叶小,夏秋两度开花。大柽谐音大生,久而衍化成地名“大生里”。
沦陷期间,日军占据大生里部分楼房作为慰安所。后来,大生里设立殡仪馆,路旁集中了多家丧葬服务商号,形成殡仪丧葬一条龙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殡仪馆搬迁到厦门岛外,原址被纳入铁路文化公园进行改造,殡仪商家纷纷转行,今仅剩零星几家仍操旧业。
过了大生里路段,思明南路453号是当年闻名全国的厦门破狱斗争旧址。80多年前这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破狱斗争,陶铸带领队员武装劫狱,营救出40多名革命同志,击毙敌方6人。
破狱斗争旧址不远处便是巡司顶巷,再往前走,则是华侨博物院、厦门理工学院照明校区,以及近年蹿红的“猫街”。
思明南路前后两头洋溢着浓烈的现代气息,中间路段安静地留在过去的时光里,每次行走这条路上,便会油然而生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