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报业集团指导下,财联社发起2022元宇宙创新评选,聚焦各地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创新实践,推动元宇宙生态建设,助力新赛道、新生态的创新发展。
2022元宇宙创新评选评审委员会,邀请高校学者、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券商首席分析师、业界人士等共同组建。在此基础,评委会将发起财联社元宇宙50人智库,持续推出专家访谈与观点,聚焦行业创新与变革。
此外,为助力城市元宇宙创新发展,财联社将开启元宇宙30城探访,带领智库专家、投资机构、先锋企业、行业媒体实地探访,深度了解各地产业园区建设,助力元宇宙城市的建设发展。
本期访谈评委 天风证券董事总经理 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 唐海清
编辑 | 李梦琪
策划 | 郭楠
一、高沉浸度交互模式,或将打开虚拟世界入口
财联社连线:
VR技术在元宇宙建设、元宇宙生态中的作用是什么?
唐海清:
以VR为代表的高沉浸度交互模式将较大可能成为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的入口。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再从智能手机到VR,这种硬件方面的显示和交互革命可以较大程度推动元宇宙内容形式的构建。
财联社连线:
是否可以详细介绍相关应用场景?
唐海清:
对于C端客户而言,
VR技术可以提供:全新的VR游戏体验
,比如近年来大热的VR chat、Beat Saber等;
全新的购物体验,
比如淘宝推出的“Buy+”购物方式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还有
其他应用如VR智慧文旅、VR全景看房。
对于企业而言,
VR技术使产品推广突破了传统营销受时间、空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使海内外客户都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渠道对产品进行快速而全面的了解,
比如海信集团的VR全景共有10国语言版本,并对海信产品进行多维立体展示。
未来技术成熟后,VR+智慧医疗、VR+智慧城市和其他“VR+X”应用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财联社连线:
VR行业目前市场规模、发展格局如何?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哪些?
唐海清:
全球市场方面,
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AR/VR)市场总投资规模接近146.7亿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747.3亿美元。
出货量方面,2021年全球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头戴设备市场同比增长92.1%,出货量达到1123万台(其中VR头显出货量达1095万台),2026年全球出货量将达5000万台。
国内市场方面,
IDC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VR设备出货量为143万台。
我们认为,虽然今年消费电子产业低迷导致VR出货量不如预期,但未来几年有望成为AR\VR终端硬件出货放量的时期。工信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体育总局五部门也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推动VR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有望超过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
VR\AR产业链中以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为主:
整机供应商有创维数字、Pico、Oculus;零部件供应商有三利谱(光学膜)、韦尔股份(摄像头)、舜宇光学(光学)、兆威机电(瞳距调节模组)等;软件及算法平台主要有苹果、微软、Meta、字节跳动等;内容制作与分发企业包括网易游戏、完美世界、VR Chat、Steam、Viveport等。
单就VR头显设备竞争格局而言,Oculus曾经低价补贴销售政策,在行业早期迅速打开用户市场。加上其整体产品竞争力较高,市场份额持续提高,2021年占全球VR头显出货量80%左右,2022年第一季度占比再次提升,已达到90%左右。
国内品牌Pico等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并且正在逐渐向周边国家辐射。此外,创维数字作为全球首家发布消费级6DoF短焦VR一体机的企业,也具备弯道超车的实力。
二、元宇宙赛道里优秀公司有哪些共性?
财联社连线:
如何分析相关公司基本面?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数据或者维度?
唐海清:
对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基本面分析可关注以下维度:
1)分析公司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产品是否针对VR硬件的痛点问题。VR硬件的痛点包括轻量化、交互加强、显示效果、MR功能预埋等。以VR光学为例,VR光学分为菲涅尔方案和Pancake方案。菲涅尔方案的TTL(Total Track Length)一般为40-50mm,而Pancake方案通过折叠光路将屏幕和镜片的距离(在不缩小视场角的前提下)缩小到18-25mm左右。Pancake或将成为未来消费级VR设备的主流范式,创维数字、三利谱就在pancake技术上有所储备,有望凭借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2)分析公司产品的技术指标。以一体机为例,VR头显设备需关注芯片算力、显示指标、光学技术、定位追踪等方面指标。
芯片方面,主要关注CPU和GPU性能,视频处理能力,分辨率输出能力和AI性能等。目前高通XR2为主力芯片。
显示方面,主要有三大核心要素:视场角(FOV)、角分辨率(PPD)以及视觉暂留(Persistence)。
而微型显示屏幕决定VR设备的角分辨率和视觉暂留,是决定沉浸体验的决定因素之一,在VR头显中屏幕成本占比高达26.5-34%,是VR硬件核心环节。
提升PPD,降低Persistence可以增加清晰度并减少眩晕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提升PPD有两种方式:提升PPI与降低FOV;弱化Persistence也有两种方式:提高刷新率或减少像素响应时间。
屏幕类型上,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有望迅速发展,成为继LCD和OLED后业界期待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光学方面,需要关注设备采用的是菲涅尔方案还是Pancake方案。
定位追踪方面,计算机视觉算法已经逐步成熟,Inside-out成为主流追踪方案。部分设备为3DoF,未来主流设备要做到头手6DoF。
3)从财务角度来看,相关企业通常需要投入较多的研发费用来获得专利、推出新产品,到成熟阶段再通过技术优势产生“护城河”,形成产品的高利润率。
三、VR技术发展情况将成为元宇宙生态的关键连接设备
财联社连线:
目前国内VR技术发展如何?
唐海清:
我国VR硬件技术较海外差距不大,终端产品方面创维数字、PICO4等新一代头显已与海外典型品牌各项指标位于同一水平,甚至部分指标领先。但核心芯片环节、软件算法和内容生态方面仍较海外存在一定差距。
硬件方面,国内企业可以设计组装,但CPU等核心芯片较海外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国产芯片起步较晚,近两年也在奋起直追,全志科技、瑞芯微等系列芯片也能提供较好的虚拟现实解决方案。
此外、屏幕显示、电池、摄像头、光学模组、声学模组等零部件方面已实现国产化。
我国有望在VR硬件方面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发展。
软件方面,苹果、Meta等海外巨头在软件算法方面已经领先。我们认为未来腾讯、字节跳动、小米等科技头部企业在VR/AR软件+算法+内容研发力度有望逐渐加大,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VR在空间定位、手势算法等领域的技术水平。
内容方面,优质的虚拟现实内容应用不足,产业生态尚未成形。VR游戏的开发时间周期相对长,精品游戏内容的产出至少需要一年及以上时间的打磨,预计随着PICO等公司的硬件产品更迭,我们预计未来国内传统游戏大厂如腾讯,网易等将有望加强VR重度游戏内容的研发。
财联社连线:
元宇宙概念是否会为VR\AR技术发展带来机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海清:
VR为元宇宙重要入口,行业未来需求火热。在全球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红利或趋于瓶颈,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是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继承者的展望:元宇宙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是新时代的流量环境。
在元宇宙的七层模型之中,包括基础设施、人机交互、去中心化、空间计算等,其中基础设施及设备环节奠定了元宇宙生态构建的基本技术框架与关键设备。因此XR(VR、AR、MR等)设备如果能满足三维化、自然交互、空间计算等特性,将成为元宇宙生态的关键连接设备,提供虚实连接的入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上海报业集团指导下,财联社发起2022元宇宙创新评选,聚焦各地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创新实践,推动元宇宙生态建设,助力新赛道、新生态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