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劳佳迪是如何写出科普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
2022-12-16 14:11

记者身份的意义是什么?——是带着好奇、求实与悲悯情怀,去探索大千世界、记录人间真实,挖掘潜藏问题。

最近,鲸平台走访了一位经历特别的资深记者。她是科普作家、华尔街见闻ESG频道的负责人劳佳迪。劳佳迪是一位“漫游穿梭于科学和人文两个王国的记者”。她坚持用轻松易懂、温和诗意的文笔,对去中心化技术、星际旅行、永生、量子计算等前沿科学进行科普,同时长期关注环保议题。

image

漫游穿梭于科学和人文两个王国的记者——劳佳迪

她曾漫游在西藏国境线,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行走,为1000个距离星星最近的孩子讲述星空的故事,也曾多次独自奔赴高原,撰写关于生物多样性、冰川融化等议题的长篇报道。

image

劳佳迪沿喜马拉雅山脉给1000个西藏孩子讲科普课

过去几年间,劳佳迪独立写作并出版了《你好啊,区块链!》、《给孩子的另类科普:一万亿个外婆》两本科普书。

image

《给孩子的另类科普:一万亿个外婆》

牧夫天文学会创始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解仁江先生评价《一万亿个外婆》是科普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科普奇书”;《你好啊,区块链!》作为唯一的科普作品入选上海出版局上海翻译出版计划,与美国普利尼斯出版社签订了英文版发行协议,预计明年初在海外面世;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先生评价,这些书独具表现力,以人文精神关照科学,充满了柔情,更容易打动小读者们,在科普书中具有原创性的贡献。

“让冷冰冰的科普变得温暖”

用通俗易懂、孩子都能看懂的文风写严肃科普这是劳佳迪的特色。

在读大学时,酷爱科幻小说的劳佳迪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写一些讲述动人故事的科普通识书,因为想让“让冷冰冰的科普变得温暖”,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爱上科学,从而探寻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在劳佳迪看来,科学是科幻小说的骨架,人们产生的许多想象,是基于科学事实的演绎,人们可以徜徉在这种想象力里,拓宽认知和体验。如果科学被晦涩的叙事束之高阁,很多人就会被挡在门外,那就太可惜了。

《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给了劳佳迪行动的激励。他用幽默、轻松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科普写作,起因是“看不惯书架上已有的那些干巴巴的科学读物”。

“深入浅出”的表达得益于劳佳迪长期的记者工作生涯。

“深”在于视角的深刻,深度的新闻写作除了考验记者自身的知识架构,悲悯情怀是记者从业者普遍的底色。

“浅”则在于输出信息时对文本易读性的要求。因为记者所写的报道长期面对的是普通公众,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人能够轻松获取信息。对劳佳迪来说,必须抛弃炫技般的复杂语词。

“浅”的另一重意义也在于表达的凝练、简洁。职业使命要求记者不说废话。记者出身的作家似乎都更容易有这种倾向,比如海明威先生。

有出版人评价劳佳迪是中国的比尔·布莱森。“比尔·布莱森为了写作《万物简史》,不仅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找来了十多位科学家帮助他完成这个著作。我真想和比尔击掌。”劳佳迪说。她在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的各种交叉知识外,也请了四位科学家对《一万亿个外婆》书稿进行科学方面的严格审读。

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则引导劳佳迪摸索出标志性的文笔。“他总能将文学之美注入科学逻辑之中,小说集《太阳的金色苹果》就是长篇组诗。很多年前我写过一个叫《贝多芬挽歌》的科幻小说向他致敬,豆瓣上一个著名书评人在评论中识别出了这一点”。

“科学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治愈”

敲下《一万亿个外婆》的13万字后,劳佳迪也曾迷失在写作的意义里。她认为这些科普书仅仅用来满足读者的认知欲是不够的。

而在劳佳迪经历了外婆逝世,自己与“告别亲人”和解以后,她也顿悟,学习科学很大的意义是在于“真实而深刻的治愈”。

“所有知识也都是为了照料好自己一生的工具,当我理解外婆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已经融入了原子的海洋,不仅变成我的呼吸的一部分,甚至比这颗星球本身还要不朽,我的伤口开始慢慢地愈合。”劳佳迪说。

劳佳迪想把科学带来的治愈分享出去,尤其分享给孩子们。让人们理解宇宙和生命是怎样运行的,从而平和地看待诸如死亡、分离等不可抗力。劳佳迪对孩子阐述”死亡“的方式独树一帜:

“宝贝,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从那么小一丢丢慢慢长大吗?那是因为你身体里的细胞们在分裂呀,不断有新的细胞长出来,会有新细胞来为你服务,分裂的时候呢,细胞里面有一种叫DNA的东西会不断复制自己,正因为DNA在很努力尽量复制地一模一样,所以你每次生长出来的新细胞都是基本一样的、功能也是稳定的,但是啊,由于DNA复制的量实在是太大了,难免会有错误,就像如果让你抄厚厚的一本书,总是难免会抄错几个字嘛,当一个人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错误也一定会越积越多,到实在太多的时候,细胞就停止分裂了,人就会死去……死去呢,只是这些努力的细胞实在是太累啦,它们要休息啦。”

由于原创性地做到了将人文和科学结合,劳佳迪的科普方法也得到一些教育平台的关注。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科教中心正在为她开设一套面向孩子的科普课程。

而对于科学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理性的生命观,也能促使他们尽早与自然建立起温柔而持久的关系——这也正是劳佳迪自己做到的事。她告诉鲸平台,自己喜欢在旅途中写作,在冰崩的峡湾冰川脚下,或是骚动的火车站台边,去触碰星空的谜语,去和树木接吻,去呼吸宇宙实体的气息。

image

劳佳迪在中国和不丹边境村庄附近

与一草一木交互久了,除了人的生老病死,劳佳迪也越发关注地球生态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事。

image

劳佳迪在波密

作为华尔街见闻ESG频道的负责人,劳佳迪十分关心气候变化议题。她曾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上海经济信息化委员会邀请,参与了上海工业创意和“设计之都”专题书籍的撰写,并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重要贡献奖荣誉证书;也是从2011这一年开始,劳佳迪将目光投向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对人类工业活动造成的气候影响开始了漫长的关切。

image

劳佳迪在羊卓雍错

“去经历,去行动,带上批判的语言、悲悯的眼睛”

聊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计划,劳佳迪告诉鲸平台,自己已经开始创作一本气候变化主题的科普故事书。这本书风格类似童话,里面有一只会说话的猴子和一间可以解忧的绿房子。

劳佳迪还有一个心愿就是重返西藏,回去看看去年在国境线上讲述星星故事时认识的孩子们,再给他们一些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

image

劳佳迪在珠峰东坡脚下的幼儿园与孩子们互动

image

阿里巴嘎乡小学孩子笔下的宇宙

在可见的岁月里,劳佳迪表示自己不会走出记者、作家双重角色。她告诉经验尚浅的记者们:去经历,去行动,带上批判的语言、悲悯的眼睛吧。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