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藏平台的崩盘,始于外包的跑路?
原创 林叔的呓语

接近一周没有更新,不是林某人偷懒放鸽子,而是在参与筹备一个数藏相关的项目,一个有意思的项目,也可能是国内第一个能落地的项目。

方案反复修改确实很烧脑,好在林某人本来头发就不多,不用担心脱发;身体素质还可以,熬夜什么的连咖啡都戒了。即便要经历频繁开会的长时间讨论,憋大招的翘首以盼更令人格外期待。

之所以要推进这个项目,正是因为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水岭。在过去十二个月里,国内数藏市场从无到有,月发行总额从零飙升至2.5亿元。

野蛮生长的背后,泥沙俱下。数藏平台的泛滥便是典型问题之一。

在官方统计里,这个数字是700多家;在从业者口中,这个数字超过1500家。就算两者加起来取个平均数,“千藏大战”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别说国内的市场难以容下如此多的平台,就算放到海外市场对比,这也是个过于庞大的数量。

一边是平台还在奋力吆喝,另一边是买家审美疲劳持币观望。这一茬韭菜,恐怕是要长上一段时间了。

我们设想过许许多多导致平台崩溃的场景,比如监管出台更严格的规则,比如税务要求平台履行纳税义务,比如买家集体维权斥责平台非法集资,比如政策转向一刀切准入门槛……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2022下半年第一家崩溃的平台,来自于第三方外包的背刺。

8月9日下午,一家名为“Avatar数创”的数藏平台发布一则公告,对外公布了平台爆雷的事实。

一篇爆雷公告,开篇却先吹捧自家“服务态度好”,还立了一个“一流平台”的flag。要不是第二句话 “第三方技术人员携款跑路”的神转折,林某人还以为是哪位天降猛男立木为信,要凭一己之力打造数藏标杆呢。

能一边宣布爆雷,还一边自吹自擂的平台,属实让人开了眼界。

这还没完,一个真金白银收钱的平台,没技术能力开发聘请外包也就算了,林某人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外包还能控制收款账户?

数藏平台资金流转跟电商平台没有太多差别:

  • 平台自营藏品,相当于自营电商,用户购买,资金进入平台所属公司收款账户。
  • 非自营藏品,相当于淘宝店铺,用户购买,资金先进入平台公司账户,出售者随后可以提现。

所以无论是怎么看,正常情况下平台交易的收款方都应当是公司账户,然后再做相应结算。

而第三方技术外包即便涉及账户系统,对接网银公开接口即可,不可能连对公账户U盾都拿在手里,更不用说还能直接控制公司账户的资金流转。

除非公司内部有人里应外合,否则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数藏平台的收款账户,是某个代收代付的中间环节,钱根本就没进到公司账上。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方便,可能是为了避税,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平台背后的公司主体很容易就能查到:

一家注册于今年7月初,注册地在海南,实缴资本为零,参保人数为零,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平台上线时营业执照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崭新公司。

或者说“皮包公司”也不为过。

不得不说海南是个神奇的地方,国内数藏平台路子最野,炒作最凶猛,割韭菜镰刀最锋利的平台,偏偏都在海南扎堆。元宇宙圣地了属于是。

那么,在这几乎每天都有几个新数藏平台上线的环境下,如何判断一个数藏平台是打算好好运营,还是玩击鼓传花割韭菜的套路?

假如按风险等级划分,从0(安全)到100(高危)打分,判断的方式是这样的:

  • 新平台上线,发布创世,限时拉新——常规操作,风险系数0分;
  • 引导分享,拉新建群,分享5次以内即可满足奖励门槛——常规操作之二,风险系数5分;

上面两个都是十分常见的推广方式,大小平台都是如此,不必大惊小怪。要论想象力,接下来才进入正题:

  • 创世盲盒单价低,但发行数量动辄上万,随机开出的奖励有可能价值很高——风险系数30分;
  • 接上条,如果盲盒头等奖是ibox平台高价藏品或现金——风险系数50分;
  • 拉新不设上限,而是排名机制,拉新人数越多,奖励价值越高——风险系数70分;
  • 接上条,如果拉新头等奖励是ibox平台高价藏品或现金——风险系数90分;
  • 接上条,如果引入拉新合伙人,要求建立数百人社群推广平台,并承诺平台收益分成——风险系数120分。

如果说风险系数100分已经是随时爆雷的可能,这些设置了拉新合伙人机制的平台就如同行驶在广袤草原上的大型全自动联合收割机,批量收割,迅速高效,明晃晃的设局博傻,击鼓传花。

或者再简单一点,但凡宣传ibox联动,标榜接入盯链,对接实盘,具备这三件套的新上线平台,十之八九便是磨好了明晃晃的镰刀,迟早收割韭菜。

除非你自认天选之子,百毒不侵,否则建议做好功课,控制风险。

层出不穷的数藏新平台,得益于如今越来越成熟的技术外包服务。

便宜外包的10万元出头,功能简单,套娃UI;高端外包的50万左右,功能齐全,像素级复刻鲸探也不在话下。

当初一批又一批淘金者闻风而动,试图设立自家数藏平台,复制毫无创新的打法,幻想着通过数藏一夜暴富。

平台赚没赚到钱不好说,但外包公司一定是挣到了真金白银。

且不说收费低廉的小团队,即便是收费较高的知名技术公司,经手的高端数藏平台外包订单都有几十个之多。

等到外包开发完毕,平台交付上线时,数藏市场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6月份数藏发行数量和发售总额双双骤降,市场交易迅速降温,发新速度放缓。

老平台维持市场交易尚且不易,又有多少蛋糕能分给后来者呢?

新平台而言面对着两难选择:

  • 不上线,外包开发的钱花都花了,平台做也做好了,岂不浪费?
  • 上线,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拉新成本,越是后来者付出的代价更高,还有可能引来一群羊毛党,薅完创世就走,不贡献任何交易。

平台每花出的一笔钱,最终都要算在用户的身上。到了要收割韭菜的那一天,他们不会有丝毫的负罪感。

毕竟国内也没有几个公司能像腾讯这般家大业大,关停幻核之前承诺可以退还所有数藏订单,7日内原路退款,犹如电商平台的三包服务。即便算上公链NFT,放眼全球,这波操作也是绝无仅有。

看似吃亏的腾讯,实际上通过回购给至信链打了一波广告,美誉度拉满。

林某人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数字藏品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过程,一座从Web2时代通向Web3和元宇宙的桥梁。如果这个过程有一个终点,那么数字藏品只会是其中的一部分,远远不能代表全部。

今天有很多数藏平台,实际上只是在利用区块链确权的概念,发售着一些没有应用价值,缺少共识基础,没有版权衍生,甚至是平台低价购买的插画图片。

本质上依然是打着新技术应用的旗号,干着炒作空气概念的勾当,败坏了新兴技术的名声。

类似“Avatar数创”这类依靠外包创立,又被外包坑钱跑路的平台,在下半年不会是个案,不会是孤例。即便监管规则尚未落地,更多的爆雷大戏,已经悄悄拉开了序幕。

前方,数藏行业即将迎来阵痛和洗牌。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