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最早由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最初被定义为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承诺的协议,其设计初衷是希望通过将智能合约内置到物理实体来创造各种灵活可控的智能资产,自动售卖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智能合约的实践,客户需要选择商品,并完成支付,这两个条件都满足后售货机就会自动吐出货物。但是由于受当时的技术限制,没有发展起来,后来区块链技术的兴起,比特币以及后来的以太坊发展起来,为智能合约铺好了路。区块链技术的中心化、不可篡改、过程透明、可追踪等优点正是智能合约需要的关键。
智能合约有三大特点:1、合约内容公开透明。智能合约部署在区块链上,分布记账的特性,其合约内容自然是公开透明的。2、合约内容不可篡改。因为部署在区块链上原因,智能合约的内容是无法被修改的。3、永久运行。运行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同样被区块链上网络节点共同维护,只要区块链在,智能合约就能永久的运行下去。
智能合约也有一定的缺陷。智能合约不可篡改的属性,很容易建立起信任。但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智能合约存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智能合约的漏洞,为自己牟利。例如著名的DAO事件。
DAO代表的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the DAO在2016年5月初成立,到2016年6月16日成功募集到在当时价值1.5亿美元的以太币,短期高速发展让the DAO成为了一个明星项目,但6月17日发生了黑客攻击事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一行早已被发现的代码漏洞。但是由于区块链上不能修改的原则,虽然有漏洞,也不能修改。虽然知道黑客利用这两个漏洞,总共盗走了360万的以太坊,超过了该项目筹集的以太坊总数目的三分之一,但是没有办法阻止。最后V神(以太坊)提出了以太坊硬分叉的方式,找回被盗的币,最后以牺牲区块链最重要的原则,去中心化的这个特性,人为干涉了以太坊,才弥补了这个漏洞。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以太坊从此硬分叉成ETH和ETC两个链路,ETH也大跌30%。
另一方面,智能合约本身无法获取外部的信息,涉及到需要外部信息才能判定合约,需要对其写入相关信息,它才能作出裁决。比如两个人打赌明天是否下雨的例子,智能合约本身是不知道第二天是否下雨了没,需要通过其他信息源为它提供信息,比如气象台数据,有了这个信息之后,智能合约才能做出裁决。
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日趋成熟,智能合约应用越来越多。合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租赁合同、借条等。传统合约依靠法律进行背书,当产生违约及纠纷时,往往需要借助法院等政府机构的力量进行裁决。智能合约,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合约电子化,它的真正意义在革命性地将传统合约的背书执行由法律替换成了代码。去中心化,大大提高了效率。
例如法律业。在将来,律师将不再撰写传统合约,而是转为生成标准化智能合约模板,类似于在 LegalZoom 上可以找到的标准化传统合约。其他行业也可以采用智能合约来完成任务,例如商业收单机构、信贷公司和会计等等,我们可以进行实时审计和风险评估。实际上,Blockchain Technologies 看到了智能合约成为纸质和数字化内容混合体的可能性,合约将通过区块链进行验证,并且由纸质副本提供支撑。
还有其他的行业,医疗保健、汽车业、房地产和法律等等。一个常见的例子,张三跟李四借了10w元钱。但是真的到了还钱的日子,李四去要钱,张三各种借口不还。这时候李四只能通过漫长的官司,法院判决,执行等繁琐的手续来保证自己的权益。智能合约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当然前提是双方把借款金额、还款时间、对方绑定银行卡信息等打包进合约中。到了约定还款日,借款自动划到你的账户里。再举个例子,我们生活中的保险业务。不管是疾病险还是飞机延误险,如果把保单以及病历单,航班号等信息上链,当达到条件的时候,只能合约自动触发,自动理赔。既减少了人的纠纷和沟通,双方效率更高,摩擦和纠纷也会更少。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很多,协议签订,双方打款如果都自动触发。简化流程,合作畅通。
综上所述,智能合约应用前景不可小觑,不只是在构建一个科幻场景,将是一个新的风口爆发点,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我是关注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技术者,关注网络安全,线路链接,保证你稳定高效的输出,关注我,一起挖掘这个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