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刺客一:荆轲,易水风寒,一个悲壮的英雄
原创 谈谈古说说今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刺客,他们常常因为政治、私怨或其它原因,从而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刺杀,以春秋战国时期最盛,其中的荆轲刺秦,在史册上留下了浓重亮丽的一笔。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爱好读书击剑,游历各国,是一个有学问的侠客。荆轲游历到燕国以后,混迹于市井酒徒之间,和当地宰狗的一个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朋友。他们天天在燕市上喝酒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旁若无人。荆轲虽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他的学识和剑术被德高望重的燕国隐士田光看重,两人成为好友。

荆轲剧照

而此时的燕国,正受到秦国的严重威胁。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已然做大,秦王嬴政更是野心勃勃,想吞并其它六国,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然后秦国兵临燕国的易水,意图很明显。目前燕国处于燕王喜时期,国力衰落,由他的儿子太子丹主持朝政。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饱受屈辱。后来太子丹逃归燕国。他知道秦王嬴政的野心,日夜担忧自己国家的安危。大臣们劝他跟齐、楚、魏再组合纵对抗联盟,太子丹认为远水不解近渴,恐怕是来不及了。他决心采用非常手段,派遣刺客去胁迫嬴政,命他承诺退还土地,不再继续侵略。如果他拒绝,就把他刺死,以此来阻挡秦国吞并的步伐。燕太子丹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刺客,而忧心忡忡。后来他的老师向他推荐了智谋深邃的隐士田光,田光受邀去拜访了太子丹,知道了太子丹的计划后,田光就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临别时,太子丹请田光先生不要泄密。

田光回去后,马上去见荆轲,请求荆轲去拜访太子。为了激励荆轲,也为了不使太子丹怀疑自己泄密,田光刎颈自杀。可见,田光先生是个多么有气节的人。

于是,荆轲拜访太子丹,太子丹以最高的礼遇厚待荆轲,并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起初荆轲并不想答应太子丹的要求,以能力不足婉言拒绝。帮助燕国可以,但不一定非要去送命。荆轲明白,无论刺杀成功与否,都不会全身而退。但太子丹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荆轲感其诚心,便答应了下来。太子丹立刻尊荆轲为上卿,让其住进上等馆舍。太子丹每天亲自前去问候,供应丰盛的美味和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轲享用。一次,荆轲与太子丹同荆轲一起乘千里马,荆轲说,千里马肝美。太子丹就杀马取肝给荆轲。还有一次,举行酒宴时,有美女鼓琴,荆轲禁不住说,美女手好漂亮。太子丹就砍断美女的手,用玉盘呈给荆轲。对此荆轲深受感动,两人相互视为知己。

不久秦将王翦率军至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十分恐惧,便催促荆轲及早行动。荆轲说,秦王最痛恨一个人,用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这个人就是樊於期将军。如能将樊将军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定要见臣,臣才能有机会接近秦王,以便挟持或刺杀。樊於期父母及全家族被秦王杀死,只身逃到了燕国。荆轲知道太子和樊於期交好,不忍心下手,便私下去见樊於期,向他讲明了自己的刺杀计划。樊於期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自己报仇无望,为了自己的血海深仇,竟毫不含糊,立刻拔剑自刎,成全荆轲,甘心将脑袋献上。

秦王剧照

太子丹随后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作为刺杀利器,用毒药煮炼,交给荆轲。又挑选了一个十三岁就敢杀人的勇士秦武阳,作荆轲的副手。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促急迫,只得带领秦武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行自己许下的诺言。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主使,秦舞阳为副使,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图连同樊於期将军的首级,去朝见秦王嬴政,执行刺杀秦王任务,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高声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听了非常伤感,都垂泪哭泣,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往秦国都城咸阳而去。到后,荆轲持送厚礼给秦王的宠臣蒙嘉。由蒙嘉进言,说燕国欲献樊於期人头及督亢地图,交好秦国。秦王听后非常高兴,决定在咸阳宫朝堂上隆重召见燕国使节。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舞阳没见过这种阵式,想到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不由得害怕的两腿发抖,脸色苍白。使秦国群臣感到奇怪。荆轲对秦舞阳笑笑,很淡定地对秦王解释,说秦舞阳未见过威严的大场面,故此害怕。秦王嬴政便让荆轲一人上殿,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非常满意。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展开,秦王认真地看着,翻到最后,图穷匕见。荆轲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正要说话。秦王发现匕首,大惊,保命要紧,本能地起身奋力一挣,荆轲抓着的袖子被扯断。秦王想将佩剑拔出,但剑太长,慌乱间竟拔不出剑来。荆轲向秦王扑来,秦王围着宫殿的柱子逃避,荆轲紧追秦王。旁边虽有许多人,但是都手无寸铁;而殿下的武士,没有秦王召令是不准上殿的,官员中有个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扬手去挡避这个药袋,使他分了神,秦王也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时,一边的大臣对着秦王喊道,大王快把剑鞘放到背上,剑就能拔出来了。秦王明白过来,趁此短暂机会,将剑负于背拔出,刹那间斩断了荆轲左股,荆轲伤重倒地,勉强坐起,右手把匕首用力向秦王掷去,未击中人,击中桐柱,火花直冒。嬴政再用剑砍他,荆轲用手去接,五个手指被砍落。荆轲自知大事难成,倚柱而笑,对秦王说,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自己想挟持秦王的缘故。此时,侍从的武士已受秦王命令,赶上殿来一起结果了荆轲的性命。而秦舞阳也被乱刀砍死于朝堂的台阶下。

此事过后,秦王赢政大怒,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兵抵抗,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燕王喜与太子丹兵败逃往辽东郡。秦王又派大将李信率军追击,誓要将太子丹拿住,方可罢兵。燕王喜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军求和。燕国暂时保住了。秦军便南下攻打魏国和楚国,当灭掉魏楚后,便又攻打燕国。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俘获,燕国灭亡。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有:

首先,目的不专一。按当初的计划,先挟持秦王,逼他就范,不成,再刺杀。太子丹是这么想的,荆轲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刺杀的瞬间,若是抱有单纯地刺杀这一个目的,本来有机会一击得手,却在抓住秦王衣袖时,荆轲想说点什么,一犹豫间,就决定了刺杀的成败,被秦王挣脱,失去了机会。荆轲临死前,也道出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次,荆轲的剑术及武艺从表现上看不是很高。通过史料记载,先前在卫国时,荆轲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荆轲游历到榆次,与剑术高手盖聂谈论剑术,盖聂说他谈的不甚得当,然后荆轲就回避了他;在邯郸时,与一个名叫鲁句践的人下棋赌博,最后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这些都暗示了荆轲剑术不是很高,起码与秦王比起来,不占优势。第一次,抓袖子,在秦王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让秦王挣脱。第二次围着柱子跑,追不上秦王,速度不行。第三次,向秦王掷匕首,失去准头,没能击中。在侍卫没有上来之前,大殿上近距离只有荆轲和秦王两人,荆轲手里有锋利无比的剧毒匕首,哪怕是见一点秦王的血,历史也得改写。况且秦王当时还没拔出剑,一段时间内荆轲竟不能得手,等到秦王拔出剑,一下子就被反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武力值不够高。

第三,没有得力的助手。助手的异常表现,导致原计划在执行上有点临时变动。荆轲赴秦前,原本是想等一个助手的到来,那个助手不来,荆轲心里也没有把握成功。后来因太子丹催促急,便不等了,负气上路。那个千挑万选的勇士秦舞阳在关键的时候,吓得腿哆嗦了,在刺秦的过程中,一点忙帮不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没有起一点正作用。他的表现可能让秦王心理上有所戒备。这也是刺秦失败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说荆轲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呢?他的事迹为何被千古流传呢?因为他明知刺秦成败都是死,仍然义无反顾;士为知己者死,重信守诺,答应了太子丹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在秦宫大殿上,从容应对,面不改色,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大的暴秦。秦王嬴政后来统一了中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功劳和名气大,但残暴不仁,后世口碑不佳,荆轲的遭遇更为世人所同情,因此荆轲刺秦非常著名。燕赵自古多义士,荆轲易水悲歌所表现出来的悲壮情怀,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为后人所感动所敬仰。面对死亡,依然勇往直前,慨然应诺,无论刺秦结果成功与否,他都是一个为人称道的侠义英雄。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