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小作文”横行,增量政策空间到底在哪? | 固收首席论市
2023-06-06 15:31

财联社6月6日讯(编辑 刘海)

近期,市场开始对政策预期进行交易,对冲了基本面弱化信息。同时,在日度“小作文”横行下,增量政策的方向有颇多猜测,本文将梳理近期卖方报告对此的看法,增量政策的抓手在哪里?

华泰证券:问卷结果——“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

据华泰证券调查问卷,政策方面,多数投资者认为6-7月份有望出台稳增长政策,对于政策的抓手,调查问卷显示,多数投资者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是稳增长政策的主要抓手,另外还有不少投资者选择 “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专项债提额”和“特别国债”的投资者不多,也有少数投资者认为“年内不会有增量政策”。货币政策方面,投资者对于降准、降息看法分化,31%的投资者认为未来三个月不降准、不降息。

华泰证券认为,需要认识到,以往的“经济下行-刺激地产”的模式早已经过去。

当下的问题很多是趋势性的,不是周期性的,不要对政策力度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稳增长政策更要兼顾短期增长和长期高质量发展,也要在变局年代为未来留出空间。

经历了过去三年的持续呵护后,政策可选择空间更为有限。政策的效果显然也不是回到过去,无法也无意逆转经济潜在增速有所放缓的事实。

而短期的核心矛盾显然在于需求不足和微观主体信心低迷,除了经济政策外,更需要重塑社会激励机制和降低摩擦成本。

华泰证券进一步表示,后续来看,如下政策仍值得关注:

(1)财政撬动投资需求的效能最为直接,但财政空间面临收入状况约束,后续关注地方债发行节奏,政策性金融等类财政或重回舞台;消费券、新基建是可行方向,关注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潜在政策机会。

(2)简单的货币放水效果大打折扣,但货币政策整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扩张力度,结构性工具预计会继续扩张,但“有进有退”,降息博弈性较上半年略有增强。

(3)稳就业紧迫性提升,一方面关注国企扩招、服务业就业驱动、以工代赈等方向;另一方面,需求和微观主体活力更为关键,关注改善营商环境能否有更具体的措施出台。

(4)地产政策有望加码,但自上而下的强刺激概率仍不大。一方面强化前期保主体政策的落实情况,尤其关注地产二、三支箭的推进,关注会否追加保交楼资金,引导房企实质性并购重组,加速房企信用风险出清;另一方面根据后续销售修复情况相机抉择,不排除部分城市需求端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关注LPR的调降可能、一二线城市适度放开限价、结构性政策去库存等潜在政策。

(5)产业政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后续如何落实市场准入、深化营商环境,期待构建新的激励机制,切实提振微观主体活力和信心。

(6)仍需要关注严监管的影响。

天风证券:土储专项债

土储专项债是地方政府为土地储备而举借、使用、偿还的一种地方政府专项债,以项目对应并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天风证券认为,土储专项债有恢复的必要性:首先,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压力,解决城投被动拿地但又无法开发的困境。

其次,改善专项债项目约束和困境,解决地方政府基金收入结构和专项债投向结构严重不匹配造成的缺项目和资金闲置等问题。

第三,该机构认为地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原有对于土储专项债的约束性前提本身已不存在。

第四,土储专项债还有利于改善城投债务压力,缓解地方政府隐债压力。

具体执行上,抓手可以是协同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该机构认为城镇化率依然有提升的空间,城市高质量发展也有更新改造的诉求,参考历史,该机构认为城市更新改造可以和地产存量库存化解相结合,逻辑上依然可以借助PSL加土储专项债的形式,推动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扭转地产困境、改善政府财政约束。

民生证券:提振预期、缓解缩表、修复就业

民生证券认为,4月以来地产销售表现回落,未来一段时间地产下滑趋势或将延续。若未来地产下行幅度较大,货币宽松力度同样值得期待。另一方面,若未来地产走弱态势温和,货币宽松力度也就有限。财政政策方面,若想释放较强稳增长信号,则未来有可能启用PSL、特别国债之类的特殊融资工具;若只维持财政运算平衡,并不需要释放较强政策信号, 那么年内财政平衡更多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等传统预算外资金扩容渠道。

当下经济的现实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应对无外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推动经济走出有效需求不足。

民生证券表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投资均属于现金流量问题。当现金流量预期不稳定,遇上存量资产负债扩表降速,两者共振带动全社会需求走弱。这种情况下,单靠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走出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一定困难。这也是为何面对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开始积极应对。

既然当下经济的短期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目的在于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则未来政策着力点或落在三个方面——

提振预期、缓解缩表、修复就业。

回溯历史,该机构认为,中国应对经济疲弱可以启用七个维度的政策方法。针对当下现实矛盾,政策只有着力提振预期、缓解缩表以及修复就业这三方面,才能够真正带动中国走出有效需求不足。

提振预期,一是改善风险资产价格预期,二是改善收入增长预期。

缓解缩表,首先缓解提前还贷所致的居民缩表进程;其次控制城投债务风险。

修复就业,关键在于修复民营和外资企业投融资意愿。

中信证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各类再贷款

中信证券称总体而言,今年年初经济基本面强修复预期已向弱修复转化,国内资本市场信心不足;考虑到二季度以来稳增长政策增量较少,需关注6月稳经济工具发力的可能性。今年一季度货政报告延续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表述,也更多关注存量结构性工具落地生效;

预计在总量货币工具稳健的前提下,类似去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广义财政工具、各类再贷款等存量结构性工具或存在更多的发力空间。

信达证券:托而不举

尽管有投资者担忧政策发力使产出缺口扭转,上周五市场也因此出现调整。但由于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相对较低,且当前 GDP、失业率等数据已经有所改善,该机构认为

短期强刺激发力的概率有限。

更重要的是,目前能推动经济快速改善的需求端政策面临一些长期目标的制约。在房住不炒的要求下,一线城市限购限贷政策未见显著松动;严控新增隐债的约束下,地方平台组织基建的能力也受到限制。政策要求在稳定市场预期的同时也要化解风险隐患,这方面政策发力的先决条件似乎仍不具备。

短期即便有政策出台可能也是托而不举的,大方向的转变可能需要经济明显失速或是意外的风险事件出现,且可能也会以货币政策放松作为先行指标。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