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眼下,秋收、秋种加紧进行,全国秋粮收购已全面展开。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我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4000万吨,其中中晚稻收购超2300万吨。
秋收忙 “粮安”才能“天下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3公斤,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三春不赶一秋忙。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产量常年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抓好秋粮收购工作是增强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需要,对维护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确保“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
稻谷是第一口粮品种,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0%。当前,新季中晚稻已经全面上市,收购正由南到北有序展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程敏认为,10月以来新季中晚稻市场收购有条不紊,各级储备也已启动收购,收购进度整体符合预期,市场运行平稳。
近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召开新季中晚稻产销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围绕国内稻谷供给、消费、贸易,国际大米供需、政策、价格等方面展开分析,研判新季中晚稻价格走势。与会专家对后期国内稻谷市场总体持较为乐观的预期,预计新季中晚稻价格总体上将平稳运行、优质优价。
据了解,今年各地优质稻谷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品种,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各地稻谷品质不断提升,优质稻谷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品种。当前,优质稻谷价格较普通品种高300~600元/吨。
粮价稳 “好收成”变“好收益”
粮食能否卖个好价,始终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只有将种粮“好收成”变成农民“好收益”,才能提升广大农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据了解,2024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2580元/吨和2620元/吨。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粮食最低收购价作为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的底线机制,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最直接、有效的政策措施。
据了解,2004年开始,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旨在使农民种粮不亏本、卖粮不困难,以稳定粮食生产预期、保护种粮积极性。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机制是,国家每年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世贸规则、宏观调控等因素,确定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执行预案,在作物播种前发布。新粮上市后,在规定的政策执行时间内,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不启动执行预案,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各类收购主体按照市场粮价自行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家指定政策执行主体在规定的粮食主产区按照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新产粮食,其他粮食企业则随行就市进行收购,促进粮价合理回升。
最低收购价政策既有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也突出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作用。
“20年的政策实践表明,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价格总水平、引导结构调整、促进规模经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消费需求,更为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稳住国家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程国强指出。(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