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陟东旭
西路军西征路上,遇到彪悍的马家军,因为敌众我寡,兵败祁连山,损失惨重。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祁连山的石窝召开,作出决定: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脱离部队返回陕北,向组织汇报情况。
徐向前后来辗转到了陕北,后成开国元帅;陈昌浩却回到老家,几经辗转到了延安,从此走了下坡路。
那么,两人当年在半路,为何分道扬镳?
会议刚结束的时候,徐向前不想回去,他对陈昌浩说:“我们的队伍都打完了,孤家寡人回去干什么,留下来还可以稳定军心。”
陈昌浩说:“不行,我们要服从组织安排。”
3月16日,二人含泪跟战友告别,踏上了去延安的路。

此去陕北,路途遥远,也充满风险。二人带了二十多名警卫战士,负责保卫安全。
其中,就有西路军作战参谋陈明义、警卫连排长肖永银。
这支警卫分队,既要提防到处乱窜的马家军,也要防止跟自己人相遇泄露机密,打乱了去陕北的计划。
因此,他们不能公开行军,只能昼伏夜出,百倍警惕地在祁连山的风雪中穿行。
在出发后的几天里,他们有几次差点与马家军相遇,形势非常严峻。
徐向前认为,这么多人在一起,目标太大,遇到敌情之后,大家都跑不了,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分散行动。
“你们的警卫任务到此为止,咱们分头行动,到陕北去!”徐向前非常不舍地对肖永银他们说。
陈昌浩也鼓励大家:“我们可以来个比赛,看谁先到目的地。”
就这样,徐、陈二人跟警卫战士挥手告别,继续向陕北前进。
分手后,肖永银、陈明义两人九死一生,一路回到延安,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其他人按下不表,我们单说徐向前和陈昌浩。
二人出发的时候,身边还有3名警卫员,可是在走出祁连山口时,3人就失散了,只剩下他们两个“光杆司令”结伴同行。
接下来,越走人烟越稠密,威胁也越来越大,陈昌浩和徐向前不得不穿了便装。
徐向前披上一件老羊皮袄,肩上还搭着一个小褡裢,本来就是山西农村出身的徐向前,黑瘦黑瘦,穿上这一身,谁也看不出他是叱咤风云的方面军总指挥,活脱脱是一个羊倌。
为了安全起见,二人没有并肩而行,而是一前一后,不远不近,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既不会被敌人“一网打尽”,有了事也可以相互照应。
这天黄昏,他们来到了一个叫沙锅口的地方,背靠土崖坐下,点燃篝火取暖,想找个地方住下。
就在这时,有个老乡牵着一头毛驴远远地走了过来。
陈昌浩这时候已经很饿了,肚里咕咕直叫,他不由得站起身来,迎上前去,开口说道:“老乡,你的驴背上可驮有吃的东西?”
老乡哈哈一笑:“能吃莫能吃,你驾莫吃!你驾瞄瞄,都是些中草药材……”
这是一段湖北方言,意思是能吃不能吃,你来看看就知道了,我带的都是中药材,你说能不能吃?
陈昌浩老家是湖北的,在千里之外的地方竟然听到乡音,把他高兴坏了。
他急忙用湖北话说道:“你莫急莫走!托你架的福,给找个郎中瞄一瞄病呦?”
意思是说,老乡啊,你不要急着赶路,请你帮忙给我找个医生看一下病。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对方一听见乡音,也激动得不得了。
老乡一听说:“太好了,我姐夫就是这一带的名医。”
在老乡的安排下,他们饱餐了一顿,还美美地睡了一觉。

陈昌浩
第二天起来,徐向前的精神抖状态好了许多,他兴冲冲地叫醒陈昌浩:“我们启程吧。”
然而,陈昌浩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犹如遭遇当头一棒:“莫急莫急,我太累了,想休息几天,等体力恢复了再走。”
徐向前一听,皱起了眉头:陈昌浩在湖北老乡家里,又讲湖北话,不会引起外人怀疑,我一开口是山西话,立马就暴露了。
想到这里,徐向前说:“你留下休息吧,我得走,留下来太危险了。”
最终,陈昌浩留了下来,徐向前一个人匆匆赶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心中感慨万千。
二人并肩作战多年,共同指挥部队。从鄂豫皖到川陕根据地,从长征到西征,他们几乎形影不离,未曾分开过。

耿飚(左)
然而,在西路军兵败祁连山,他们最需要抱团的时候,却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从此之后,二人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一个东山再起,再铸辉煌;一个跌入低谷,结局惨淡。
这里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一言半语难以说清。
分手之后,徐向前沿途乞讨,最终来到甘肃。
在甘肃镇原县东南部一个叫屯字的小镇,徐向前与红四军参谋长耿飚带领的侦察分队,奇迹般地相逢在一起。

徐向前
徐向前后来回忆:那一刻悲喜交集,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之后,徐向前到了西安,见到了周公、林伯渠。
在周公的安排下,徐向前到了延安,不久奔赴抗日前线。
那么,分开之后,陈昌浩经历了什么?
陈昌浩之所以要留下,事出有因。
他知识分子出身,出生入死,鞍马劳顿,西进途中吃了不少苦,身体也确实不太好。在休息、静养了一个多月之后,陈昌浩在那位名叫但复三的老乡护送下,动身东去。
半个月之后,陈昌浩来到兰州。
接着,他在老乡的护送下,渡过黄河,也和徐向前一样,来到古城西安。
当时已经开始合作抗日,西安的八路军联络处已经处于半公开状态,陈昌浩只要愿意,也可以像徐向前那样到延安去。

然而,陈昌浩却不像徐向前那样归心似箭,反而畏畏缩缩,犹豫不决。
这主要因为,陈昌浩认为自己紧跟张氏,已经犯下了错误;如今西路军兵败,这个责任太大了。
这么大的事,总要有一个人担责,他这个当政委的承受不了。
陈昌浩在十字路口徘徊着,瞻前顾后,进退两难。
正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思来想去,他还是没有去陕北的勇气,而是选择了南下武汉,到老家去。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只有家乡会张开双臂拥抱疲惫的游子归来,不会嫌弃。
可是,到了湖北和河南交界处的武胜关广水镇之后,陈昌浩却选择了中途下车。
原因是,自己混了这么多年,就这样两手空空回家,乡亲们如果问起这几年的经历,自己无言以对。
而广水镇距离大别山很近,自己的部下和战友高敬亭就战斗在大别山。
高敬亭是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组织,从1930年起先后担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

高敬亭
红25军在红四方面军的序列,而陈昌浩在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就是政委。
直到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高敬亭留在大别山继续坚持斗争,两人在一起共事四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陈昌浩决定找高敬亭去,在大别山干一番事业,功成名就后再回乡也不迟。
下心决定后,陈昌浩就在一个叫汪家店的村子住了下来,寻找机会跟高敬亭联系。
安顿下来之后,陈昌浩迫不及待化装到高敬亭经常活动的地区去,打听对方的消息。
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37年6月。
当时,高敬亭正率领红28军的手枪营和特务营在鄂东北地区打游击,陈昌浩寻找对方时机正合适。
然而不久之后,陈昌浩还是没有如愿到高敬亭那里去,而是到了湖北英山县,打算在那里重举义旗,开展武装斗争,可惜没有成功。
陈昌浩这才动身去了陕北,后来到苏联看病。
那么,陈昌浩到底见没见到高敬亭?
高敬亭在1937年9月,曾经给延安写过一封信,提到“陈同志送信给我”。
由此可见,陈昌浩跟高敬亭联系上了。


高敬亭的信
有资料记载,两人见面了,但是话不投机,吵了起来,陈昌浩选择离开。
还有一种说法是,两人见面之后高敬亭说,“我庙小容不下你这大神”,陈昌浩无奈起身告辞。
细节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二人联系上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陈昌浩最终离开,没有跟高敬亭并肩作战?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陈昌浩长期在张氏手下,受到他家长制作风的影响,说话盛气凌人。
根据高敬亭后来写的信可以判断,陈昌浩是以上级的口气跟高敬亭联系的。
根据有关史料,陈昌浩当时是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总指挥和西北军革命委员会”的名义,给高敬亭写的信。
这让高敬亭非常警惕,担心陈昌浩的到来,会插手红28军的领导,将这支队伍带向歧路。
此时的高敬亭,顶住了蒋军的多次围剿,建起了红28军,将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着实不易。

无论如何,高敬亭不欢迎陈昌浩,随后带着队伍离开鄂东北,转战皖西了。
这时候的陈昌浩万般沮丧,回到了汉口,与阔别10年的老母和妻儿见面后,搭车奔赴西北,经西安转而北上延安。
到了延安不久,陈昌浩到苏联治病。
1951年,陈昌浩回国的申请得以通过,离开祖国10多年之久的陈昌浩,携苏联妻子格兰娜和幼子陈祖莫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后的陈昌浩,先后担任马列学院副教育长,编译局副局长。

徐向前
1955年,他的战友徐向前成为开国元帅,他的不少手下也成为开国将军。
陈昌浩的前妻张琴秋,成为部级干部。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