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的样式形形色色,但有一种臭名昭著的方式,令华尔街的顶级大佬们闻风丧胆。恶意并购。
把这种资本运作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就是号称华尔街孤狼的卡尔伊坎.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毫不手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狼性十足。
就像他早年说过的一句话: 我必须注重股东的利益,而我就是第一大股东。支撑华尔街的投资巨鳄卡尔伊坎堪称是狼王,早年间谈及此人变成是美国上市公司的CEO们胆战心惊。
2013年6月1看发微博称苹果的股票被低估了,并宣布自己将大量买入苹果公司?此后不到一小时,苹果公司市值就上涨了170亿美金,可见伊坎的决定对美国股市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就是大师的分量,一句话能让一个公司的股价上升或下降,三手为云,覆手为雨。
根据2018年福布斯的排位,伊坎的个人财富净值超过230亿美金,位列榜上前20。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大师的两个成名之战,恶意并购美国环球航空和恶意竞标菲利普石油。让我们一睹贪婪冷血的资本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环球航空公司进行了业务拆分重组,将酒店餐饮业务剥离。航空业务重组为TWA。伊坎,发现完成分拆后的环球公司控制权存在着漏洞。由于经营。业绩不佳,TWA的股价低点,又因为股权分散,伊坎便在二级市场上大量买进,科普下”二级市场就是我们普通人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的市场”。
1985年他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悄悄地抄底环球航空公司的股票。此时股价只有10美元,当他的持股量破近百分之5的界限时。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规定,一旦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在10天内向公众披露持股情况。
他马上调整策略,通过垃圾债券融资大量买入!短数日之内将持股比例提高至21%,并表示将寻求TWA的控制权。此时TWA股价已从最初的10美元上升至19美元。此时,他使出了那招资本运作中经典的绿票讹诈。简单科普下,绿票讹诈又称为溢价回购。有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大量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其目的就是使目标公司溢价回购上述股票,进行讹诈。出于防止被收购的考虑,目标公司大股东会以较高的溢价实施回购,相当于给付赎金,以促使对方放弃进一步收购的打算。伊坎就是通过这一招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伊坎,一边与环球进行拉锯,一边继续加大追入,接下来的一切,伊坎做得轻车熟路。这得从垃圾债部门的帮助下,将持股比例拉升到52%,从而实现了对环球航空公司的绝对控制。
垃圾债融资指的是一些评级很低的债券,通过机构担保抵押向银行融资,但是融资利息很高。TWA即将离任的董事与一看签署协议说,如果TW的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标准,伊坎有权出售TWA的任何资产。TWA将原来的100架新飞机的订单缩减至只剩12架,得冲高息债,期限将至伊坎,开始动用T大堆的养老金进行偿债。
为了填补债务,1991年伊坎又作价4.45亿美元,变卖了TWA最有价值的伦敦航线业务,给美国航空。1992年TWA申请破产,1993年因向债权人出售公司55%的股权而暂时幸免于难。不出所料伊坎变成这个公司债权人之一,饱经折磨的第一大堆,最后还欠了一款1.9亿美元的债务,并签署了卡尔部票务协议。协议指出在未来8年内,伊坎有权以55美分的价格购买任何往返于摄影路易斯的机票,并允许转售机票,伊坎不得通过旅行社转收机票,然而并没有写不得通过互联网出售。因此伊坎发现漏洞后,迅速注册票务网站,继续榨干TWA。据后来TWA的估计,这个协议为公司带来了额外损失,每年1亿美元。除了一看谁也没有成为赢家,成立于1925年的老牌航空公司纪大论A最终在2001年被美国航空收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掠夺案例充分展示了伊坎了贪婪本性,榨干公司的每一分钱。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2个案例,1985年初,有人邀请伊坎接盘菲利普石油公司的股份,他只是勉强答应试试看,但是分析的结果另一看摩拳擦掌。菲利普石油公司的石油储量已超过10亿桶,以每桶30美元的市价计算,公司的资产就不应低于300亿美元,而当时的公司市值仅为126亿美元,被严重低估。其次石油行业的成长性很好,1979年第2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由价值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而且经济的发展是石油的需求量每年以10%的以上的速度增长。接下来的几个月伊坎,在纽约和得克萨斯之间飞来飞去,和对方商谈收购的细节,媒体也推波助澜,一时间这场资本和能源的世纪联姻万众瞩目。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双方准备进洞房的前一刻,意外发生了,另一个大财团以高出10亿美元的价格向大股东发出收购要约,面对对方势在必得的攻势,拉满弓弦的伊坎已经很难收回。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与对方见个高低,他伊坎宣布收购价格提高20%时,对方立马抬高收购价到30%,双方你来我往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
此时的伊坎非常清楚,如果按照市价收购,即便是将手中所有的现金都抽调过来,也存在着高达80亿美元的缺口。他已经听到了资金链断裂的声音。在伊坎近乎弹尽粮绝的时候,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家米尔肯敲开了他的门,一个有桨没有传,一个有船划不动,两人一拍即合,收购计划再次启动,一场势不两立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进入白热化,随后竞争对手开始发掘情况有些异样,看似弱小的伊坎,不但丝毫不落下风,反而越战越勇,自己却显得后劲不足,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倒向伊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时伊坎选择了放弃,不仅停止收购,反而将手头的股票尽数抛出。事后有人问你原因,伊坎笑笑说,我为什么一定要控制DD普石油公司我要的是股价上涨。不过以下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一进一出就有上亿美元的净利润进账。
伊坎深深的爱上了这种来钱极快的短线投机,早已失去了经营实业的耐心,从此伊坎开始用他像猎狗一样灵敏的嗅觉,找出并司机袭击那些股价估值过低的公司,在迅速聚敛了数10亿美元的财富的同时,他也成为了让企业高管们也不能为了幽灵。对于这种与巴菲特截然不同的投资风格,您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评论,喜欢文章的老板,欢迎收藏和转发,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