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间山村里不起眼的小平房,门框发灰,旧漆斑驳,但上面却挂着两块闪闪发亮的荣誉牌——“党员之家”和“光荣之家”。
我的爷爷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事事抢着干、处处当先锋,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劳动模范。他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总是乐此不疲地为村民代写书信、春联等。
他还担任过村会计,为乡亲们修公路、建水电站、通沟渠等项目的资金筹集四处“化缘”,甚至自掏腰包补贴。爷爷平时忙,对我的管教不多,但他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好榜样。
2007年,我报名参军。收到入伍通知书那天,爷爷很高兴,戒酒多年的他当晚还拉着我小酌一番。“到了部队好好干,别惜力气,服从命令听指挥,争取早早入党。”他叮嘱道。
在新兵连,我努力训练,被评为“队列标兵”。下连后,我早早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迟迟未见进展。经过反思,我想起了爷爷全心全意帮助村民的点点滴滴,忽然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不久后,我被分配到连队当文书。战友们的事,无论大小,我都放在心上,竭诚为大家服务。大家称赞我文字功底好、工作能力强,这份工作为我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后来,我的军旅可谓顺风顺水。义务兵期间,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转改军士后,从事通信专业,并在上级举办的比武中夺得个人第一。后来,我成为了预备党员,次年顺利转正。
转正那一天,我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党员,要永远“撸起袖子”“扑下身子”。
2014年,我荣立三等功。拿到奖章的那一刻,我欣喜不已,但同时也深知,荣誉是奋斗的结果,也是责任的象征。
面对组织的关怀,我也常问自己:“我还能为集体再多做些什么?”
一次,我为单位“双争”评比写的新闻获得媒体刊发,从此一发不可收。11年间,我一步一个台阶,从在内部网站刊发稿件开始,到稿件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刊发,努力宣传身边战友、讲述强军故事。

后来,我被调到了机关,负责宣传报道。
都说“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岗位虽异,奉献皆同。
似水流年风吹雨,如梭岁月弹指间。党龄12年,我先后成为37名同志的入党介绍人。这些人之中,有6人立功受奖,9人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前年,家里收到了我第二个三等功喜报,87岁的爷爷备感欣慰,电话中不停地夸赞我。接着,用含蓄的语气问我:“今年能回家过年吗?爷爷想你了。”
我愧疚地回了一声:“回不来。”爷爷听后赶忙说:“没事,爷爷能理解,家里人都能理解,你放心啊!”爷爷深知,我俩之间不仅有祖孙间的浓浓亲情,更有共产党员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去年休假回家,正巧碰见爷爷手拿毛巾,准备攀上人字梯,去擦拭门楣上的两块荣誉牌。我快步上前,接过他手中的工具,仔细擦拭起来……
文稿来源:火箭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