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
当前各国央行均在研发基于国家主权信用的数字货币(CBDC),但CBDC主要用于支付领域。未来,CBDC能否用于信贷领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信贷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毕竟比起相对简单的支付业务,信贷业务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更为关键。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及其团队在一份名为《数字货币与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报告中提及,数字货币及相关技术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但对借贷主体的信用审核、放贷以及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仍要由金融机构来完成。
报告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数字货币并未改变货币的这一本质,但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CBDC改变了信用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建立基于央行的统一中央账户体系,并对每次交易进行一次对账户体系的全面更新,实现所谓“交易即结算”功能。
“数字货币对信用实现过程的改变仅发生在交易环节,商业社会中的信用涉及更多,即使是日常的购买、消费等交易,第三方机构在提供支付服务的同时,也要附加增信服务。”报告指出,以征信为基础的借贷业务不会因数字货币而发生底层逻辑上的改变。
报告认为,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广和升级,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会逐步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征信成本,但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且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毕竟数字货币无法避免主体违约行为的发生。这也意味着,对借贷主体的信用审核、放贷以及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仍要由金融机构来完成。
实际上, 当前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仍在支付领域。以数字人民币为例,中国央行在《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数字人民币目前主要定位于M0,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暂时不会真正参与到信贷领域的授信部分。
不过,此前已有消费信贷公司与银行合作,将数字人民币用于消费信贷B端支付上,在不突破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同时,数字人民币在信贷端的试水还对信贷机构意义深远。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人民币“可溯源”、可搭载“智能合约”的特性,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在信贷场景中的探索更有想象空间,如可以作为未来贷后管理难题的突破口。(详情请参阅:《数字人民币试水信贷业务 并非是突破M0定位 背后的深意却值得关注》)
此外,钱军团队报告还指出,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都在积极开展CBDC的研发和试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障和提升本位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竞争力。不过,随着各国各自版本CBDC的推出,不同国家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兼容协调问题必须要解决,毕竟不同的CBDC基本会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至少不会完全一致,这在涉及不同币种交易的跨境支付系统对接时很可能存在问题。对此,各国央行需要积极加强CBDC领域的交流和协作。
“各国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系统对接只是国际协调的第一步,如何建立数字货币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货币协调机制还需要全球各国央行的进一步探索。”报告认为,除了继续探讨数字货币发行、使用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标准和潜在技术风险防控、数字货币的匿名性规则与“三反”监管要求等深层治理问题还需各国央行重点探讨和寻求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