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以《低俗炒作博眼球,曝“瓜”文化不可取》为题的“媒体文章”引发关注,实则是由不法分子伪装媒体发布的虚假内容。北京通州警方调查后通报称,犯罪分子假借权威媒体发布不实消息,已构成违法行为。人民网也披露了这种假冒现象背后的完整“灰色产业链”:不法分子以数百元代价,提供仿冒新闻发稿,甚至建立“仿冒新闻网站”。
1. 假冒新闻链接泛滥,舆论被操控
在各类电商、社交平台上,假冒媒体链接和发稿服务层出不穷。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利用仿冒的域名和页面,让这些“新闻”极具迷惑性,普通网民难以辨别真假。商家声称,在伪造的新闻页面上发稿,无需审稿限制,因而无所顾忌地为追求眼球效应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这种以舆论操控为手段的行为,既侵犯了新闻机构权益,也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
2. 低成本、高收益的灰色产业链
仿制假新闻的门槛低、成本低,不法分子只需几十元即可搭建一个“仿冒新闻”网站。通过注册与知名媒体极为相似的域名,搭建与原网站几乎无差异的页面,他们可以通过批量发布内容牟取暴利。甚至于,一些商家能提供“全套服务”,从代写、伪造链接,到舆论炒作,形成了极具破坏性的产业链条。
3. 网络监管难题,法律与技术合力应对
该灰色产业链之所以难以根除,主要原因在于需求旺盛、法律模糊、证据难取,以及隐蔽性强。专家指出,加强域名审核、网络扫描、监管共享信息等手段是遏制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针对假冒新闻的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明确,以提高违法成本和惩罚力度。对普通网民而言,面对伪造信息和新闻,需保持理性与警惕,避免成为“灰产”扩散的助力。
假冒媒体的灰色链条不仅影响媒体公信力,还对公众判断力产生负面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或是根治这一乱象的关键。
对此,很多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