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海外疫情来袭 如何布局
2020-02-29 13:04

1、宏观

首席分析师 张文朗

短期内新冠疫情主要从供应端冲击经济,近期政策的应对重点可能在于供应端,而不是大力刺激需求。如果人们工作和出行时间因为疫情而减少,大力刺激需求效果也不显著,反而可能加剧物价上升压力,甚至增加中期金融风险。当前财政减税降费、补贴,货币政策方面的专项再贷款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就非常重要。

某些地方政府调整土地价款缴付方式和期限或优化审批服务、调整履约监管,这些政策有助缓解疫情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困难,或不宜简单理解为对房地产监管出现方向性的大变化,“房住不炒”的定位预计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在一城一策的背景下,某些地方政府或者银行在政策框架允许的范围内在需求端微调政策也可以理解。不过如果这些动作导致房价出现超预期上行,那么后续监管力度可能会加强。

但我们也要注意,疫情也会影响需求,有的是直接影响,有的是从供应端传导至需求端。所以适当的需求管理也合情合理,但力度要看疫情的演变与最终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当前境内疫情已经稳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受到的影响预计在可控范围。但是境外疫情有加速扩散之势,近期海外市场波动就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海外疫情演变的担忧。我们要紧密跟踪海外疫情的演变,及其对境内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分析师 刘政宁

海外疫情的发展:近期海外疫情扩散程度明显上升,2月20日后,中国以外地区确诊人数明显增加,其中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增加较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月27日海外地区新增确诊人数首次超过中国大陆。可以说,此次新冠疫情在海外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上都超出市场之前的预期。

疫情扩散对经济的影响:一是情绪面。此前海外市场对美国经济和美股都比较乐观,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容易导致情绪反转,引发技术性调整。

二是基本面。疫情扩散后,相关国家的经济活动将受到影响。从供给端看,政府加强管控措施,导致生产活动放缓,冲击全球产业链。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都比较重要,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从需求端看,股市下跌、疫情防控措施加强不利于居民消费支出释放。不过部分消费是可以被推迟的,比如汽车等耐用品,因此从全年的角度看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疫情扩散会导致投资者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但主要是对一季度增长的预期,对2-4季度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如果疫情发展超乎预期,全球经济遭受的影响可能加大,时间也可能更长。

宏观政策应对:美股大跌可能会导致流动性紧张,美联储会首先为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避免风险扩散。当前美联储本来就处在扩表的过程中,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美联储可能会考虑降息。未来2周的疫情发展比较关键,如果在全球扩散速度继续加快,不排除美联储最快在3月议息会议后就宣布降息。

2、海外策略

资深分析师 陈治中

核心观点:美股和全球发达市场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于当前波动传导和未来1个月内经济预期集中下调阶段,但在各国防疫措施部署到位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同步跟上以后,反而将会企稳回升,中期来看结构化行情的趋势没有改变。

各国政府的积极防疫措施普遍参照了我国的抗疫经验,这意味着防疫措施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大概率扩大。疫情传播风险就意味着防疫工作对全球经济带来阶段性冲击的风险。应对疫情和防疫措施会在更大范围内铺开有更充分的准备。

考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时,不应忽视“阶段性”和“政策对冲”的两大要素。春节前后中国的A股和港股市场完成了一轮“波动-反弹-结构化”的行情演变,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海外市场的近期发展提供参照。市场在疫情高速发展期之前和初期阶段会受到持续地冲击。当前全球美股的波动也正处于这一阶段,随着防疫措施部署和疫情局势相对明朗化,市场波动大概率随之回落。

预备好迎接1-2个季度的低风险偏好市场,同时也不应低估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吸引力。

海外市场方面:在未来1个月内经济增长预期可能被集中下调。同时,美元长端利率压低,长端利差倒挂加剧以及欧日负利率深化也将带来新的资产荒,并推动资金结构性回流股票市场。美股和全球发达市场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于当前波动传导和未来1个月内经济预期集中下调阶段,但在各国防疫措施部署到位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同步跟上以后,反而将会企稳回升。

港股市场方面:短期内,全球市场的避险波动会给港股市场带来持续负面影响。中期内,大市企稳后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将更为值得关注,尤其是考虑到大盘持续调整后市场整体和板块层面将再度具有较好的估值吸引力。中期内,基本面可靠(教育、物业、医药、新能源汽车上游、半导体),基本面受益(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和基本面有望好转(汽车、手机组件、可选消费龙头)中期内将会轮番表现,演绎个股行情。但短期内,因为资金持续流失,市场风格暂时难以凝聚,个股行情在1-2周内可能还显得散乱乏力。

在海外市场波动对A股市场的影响方面:作为一个开放程度还比较低的在岸市场,虽然并不能完全隔绝外部扰动的影响,但内地A股市场的走势根本上仍是由本国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周期来决定。因此,相对全球市场而言,国际市场风险偏好下行并不会在当前扭转A股市场的既有趋势。

风险提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速度加快的风险;部分国家医疗资源不足或防疫措施不力导致疫情在局部演变为健康危机的风险;美股等发达市场波动加剧,引发“抛售-调整”恶行循环,加剧短期市场跌幅的风险。

3、交运

资深分析师 程新星

客运方面:疫情扩散主要影响市场对于疫情持续事件的预期。之前市场的普遍预期是疫情在二季度得到控制或者结束,这样暑运需求会得到集中释放,暑运需求的爆发可以弥补部分上半年的损失。如果未来疫情延续到三季度,那么客运业务为主的公司今年的财报压力会很大。具体到航空机场行业,海外疫情扩散,机场受到负面影响大于航司,特别是浦东机场、白云机场这种依赖免税业务增长的公司,国际旅客下降就意味着免税业务收入的下降。

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出境游的目的低分布,亚洲占据80%以上的份额,其中港澳、日韩、泰国占据大部分。去年下半年港台事件的影响,浦东机场的地区客流已经受到影响了。19冬春航季,日本航班时刻同比增长60%多,本来市场预期今年日本航线的需求会非常好,现在都可能受到疫情扩散的直接影响。

对于航司来说,海外航线收入下降也是直接的负面影响,前面提到航司今年开了很多日本航线,如果海外疫情扩散,本来预期的收入增量也没有了。从投资机会上看,股价的底部区域取决于市场预期疫情结束的时间,目前可以关注股价有托底的标的,比如三大航(股价接近一倍PB)。

货运方面:货运业务主要受社会总需求下降的影响,整体节凑上和客运类似,疫情结束企业复工,货运类企业生产经营迅速恢复,恢复速度领先于客运。快递子行业是相对受益的,因为居民不能出门购物后,很多需求都会转向网络,这样增加快递公司需求,但是要考虑到目前防控的措施会导致快递工人复工进度延后,以及疫情会影响非生活必需品的网络购物需求,不过此次疫情必定会增加网购的渗透率,所以疫情结束后,快递行业也会受益。国内A股自营快递公司顺丰复工率最高,所以最受益;加盟快递公司里面,韵达是质地最好的,建议关注。

4、海外TMT

首席分析师 付天姿

受疫情恐慌情绪影响,纳斯达克指数本周累计下挫10%,昨日微软、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跌幅也超过5%。港股HKC TMT指数虽然本周调整幅度较小,但是受外资情绪影响在前2周开始持续盘整,目前回调接近今年初低位。结合我们最近在产业链和相关公司的跟踪,分析疫情发展到现在对于基本面的影响。

计算机软件:因远程办公操作性强,疫情发展为在线办公提供了契机,相关协同办公、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公司在无接触经济模式下发展受益。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技术发展为远程办公提供技术支撑,带来了相关基础设施的扩张和发展。

互联网:长期线上活动提升了游戏娱乐行业的景气度,也为互联网2B端业务(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阿里钉钉等)提供了低成本获取增量用户的红利,带来了用户规模及活跃度迎来加速增长。

通信设备:短期来看,在线活动的激增带来流量需求爆发,基础设施环节长期受益。长期来看5G广泛拉动消费和工业通信需求,会继续拉动5G网络发展和推动建设进程。

电子:近期苹果下调3月季度收入指引,因中国疫情带来开工率不足以及苹果在华销售影响,但目前我们了解到苹果供应链复工率正在恢复,线下门店也在陆续开放。中期的影响更多需要看在销售占比更大的北美和亚太疫情发展情况,对于上半年的需求带来一定压力。随着日韩疫情的发展,对于电子供应链的影响大于需求端,日韩作为全球主要的半导体、面板生产厂商,封闭式生产降低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同时也降低了物流的效率。国内电子供应链已经开始陆续复工,部分龙头复工率已经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如果疫情得以如期控制,预计大部分公司在3月底复工率会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我们认为短期供给端有客观影响,但是长期一定是需求决定供给,需求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更为核心的逻辑,如果没有发生逆转,供给产能也会迟早补给到位。消费电子的需求没有消除,短期的消费疲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主动换机,主动需求被堆积,部分被动换机被推动到了线上,长期居家生活或者远程办公为线上带来了流量和对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疫情过去后,大家外出会进一步增加消费的冲动甚至报复性消费,有助于迎来电子产品补库存等超预期表现。对于5G手机,2020年是一个手机品牌重分配市场格局的关键时期,5G手机长期渗透率提升是大趋势。

我们认为在短中期的维度里,疫情带来的情绪影响会影响TMT估值水平,同时也建议重点关注疫情逐渐好转带来的估值修复机会,随着风险偏好上升,TMT业绩改善的结构性机会预计将持续成为市场重要配置。在当前港股TMT里有2条推荐的主线,一条推荐的主线是可以关注互联网软件服务、游戏、视频、电商和在线教育等在疫情发酵过程受影响不明显的板块,在情绪影响下也估值错杀的中软国际、金蝶国际;一个是基本面扎实,前期估值水平较高,这次被疫情影响跌出机会的龙头股,例如舜宇、中芯国际,在适当位置择机加仓。

5、汽车

首席分析师 邵将

核心观点:行业新一轮复苏兑现中,3月迎来估值“颠簸期”后二季度继续上行。

汽车生产企业从复工到全面复产还需时日,如果3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从去年四季度到2020年二季度光大汽车时钟对汽车板块的周期定位为被动去库状态,这一判断目前看较难以发生逆转(我们的系统中疫情对汽车时钟的运转可以量化监测),这个阶段行业景气度的趋势向好触发板块估值确定性发生修复,一季度销量增速数据走弱后,4、5月冲击本轮复苏期单月增速峰值,而此次“武汉疫情”会显著拉低一季度行业销量增速,若疫情一季度得到控制有望拉高二季度销量增速,数据的高低起伏会更为陡峭,板块估值修复的时间敞口会持续至2020年二季度,目前板块估值已经接近春节前高点,3月份数据的边际走弱叠加零部件板块业绩披露大概率会在被动库存阶段,发生估值修复过程中的颠簸期。

个股推荐:上汽集团、华域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和德联集团。目前时点,考虑到板块即将迎来3月的估值“颠簸期”,以及板块内个股的位置及潜在的空间,推荐德联集团,公司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作为传统车用化学品龙头,未来有望在新能源替换性普及中实现单车ASP从400-500元提升至1500-2000元,打开市值空间。

6、石化

资深分析师 赵乃迪

疫情在全球扩散对原油的需求冲击较大。近期,韩国、伊朗以及意大利疫情扩散进度对于中东地区安全以及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引发投资者忧虑。随着更多国家疫情影响,市场对今年全球油气消费预期逐步下行。

回顾2003年,SARS时期,油价在3月7日到达搞点34.1美元/桶之后,随着后面疫情逐步发展,在4月29日跌倒23.26美元/桶的年度最低点,整体跌幅达到31.8%。后面随着疫情的好转以及全球经济的好转,在8月份回到了30美元/桶,收付了大部分跌幅。

随着本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扩散,加之经济对油价的需求放缓,市场对需求的预期逐步悲观。短期来看,布伦特油价已经从1月8日的71.75美元/桶下跌到2月28日最低50.57美元/桶,跌幅已经将近30%,应该说,当前油价对于疫情的影响反应较为充分。

当前国际市场下,原油供需格局仍较为宽松。基本面方面,根据IEA发布的2月份月报,需求方面,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石油需求日均比去年同期减少43.5万桶;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加量下调36.5万桶至82.5万桶,为2011年以来最低增幅。经合组织低于预期的消费量将2019年的增长削减至日均88.5 万桶。2020年第一季度,世界石油市场对欧佩克原油日均需求量减少至2720万桶,低于该组织1月份原油日均产量2886万桶。预计2020年世界石油市场对欧佩克原油日均需求量减少至2840万桶。

供给端,1月份全球石油供应量日均1.005亿桶,减少80万桶,其中欧佩克减少了71万桶。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日均产量大致不变。库存方面,2019年12月份经合组织商业库存大致稳定在29.15亿桶,成品油库存增加抵消了原油库存减少,石油库存总量比五年平均水平高2640万桶。

原油价格已经逼近原油开采成本,关注疫情对中东供给端带来的风险。根据我们的调研结论,北美页岩油甜点区的的完全成本约在40-45美元/桶,当前WTI油价已经到达45美元/桶左右,加上运费贴水,大多数北美页岩油企业已经无法盈利。目前的原油价格已经逼近传统原油的生产成本和页岩油的生产成本,油价无法长期维持在当前低位。

此外,中东地区是目前全球原油供应的核心地区,原油产量约占全球的40%,原油贸易量约占全球50%。如果疫情在伊朗尤其是在中东的扩散,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供给端的压力也会较大。

后续关注OPEC会议的结果。下周,欧佩克将在维也纳举行的欧佩克及其减产同盟国部长级产量政策会议。据《华尔街日报》周五报道,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在对权衡全球石油需求减弱的预期方面存在分歧,占欧佩克生产能力一半以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正在商讨将原油日产量进一步减产30万桶的可能性。如果新的减产协议达成,将有助于原油市场的供需再平衡。

特别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