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防在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赵松岩、闫珂、马双
“成都叫芙蓉城,简称为蓉,这种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荣华短暂,令人伤感。这或许不是花,是秋天的一场凄凉梦吧?成都是我出生、少年成长的地方。在每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记忆总是最深刻。若有‘时光隧道’可通古代成都,从灯火辉煌的大街忽然跨到1000年前月明星稀的解玉溪岸,隔墙听见寺僧晚唱梵呗,钟磬悠悠。若召迷魂归去,我愿留在那里,不再返回……”
——流沙河
一个在成都生活了七十二年的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化为一个个字符,写出了一个古城成都与一个古稀老人之间的今世前缘,这位老人就是流沙河。阅读一本书,邂逅一座城,国防在线「悦读」专栏今日带您走进流沙河的《老成都•芙蓉秋梦》,欣赏一份独特的城市传记。
▼作者简介
流沙河(1931-2019),四川成都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在他走过的88个春秋中,除了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几年时间,流沙河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成都,因此他也自称“货真价实的成都人”。
▼作品介绍
《老成都•芙蓉秋梦》是从作者个人生活的视角来写“亲身经历的老成都”,分8章介绍,以悲欢离合的家事始,以几十年个人及家庭生活为背景,用文化人的独有视角,还原了已随时代袅袅烟飘的老成都。生动描绘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老成都市井风貌,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及所经历或感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好句摘抄
民国时期的成都街道,道路面宽阔,熙来攘往。
-你或许会疑问,如此多的同业作坊,如此多的同类产品,挤在一条街上,生意岂不互相影响?放心好了。同业作坊丛聚一街早已如此,实有便于外州外县客商前来采购。太平街的灵牌和镜匣是这样,锣锅巷的木器家具,东御街的铜器杂件,银丝街的银器,顺城街的白铜水烟袋,皮房街的皮革制品,卧龙桥街的雕版印书,学道街的笔墨,九龙巷的刺绣,科甲巷的刀矛玩具,染房街的麻将牌,纱帽街的戏装,福兴街的帽子,纯阳观街的靴鞋,也都是这样。此为老成都的一大特色。
民国初年的成都南门内,大街上行人如织,这是当年进出成都人流最多的城门之一。
-今后不管好好歹歹,我必须在这个城市里和郊区内碰碰跌跌,空劳一生。这是命,我敬畏。
-半个世纪种种经历,悲欢沉浮,就像太阳下的一场梦,醒来一笑凄然。不数年间,母亲撒手归西,我的来路隐没于黑暗的永恒,而我也置身于苍茫的暮色之中了。
岷江上用鸬鹚捕鱼的渔民。
流沙河在自序里提到,“我本旧时代最后一批成都少年郎。我爱成都,爱成都的历史。我有幸生于斯,读于斯,笑于斯,哭于斯,劳役于斯,老于斯。所以,结合着我的祖先、我的父母以及我自身,写了这本‘老成都’。”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句句俏皮俚语,流沙河用独特的个人印记给老成都留下了珍贵记录,在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他对家乡的浓俨深情……
(国防在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